2025年6月22日,韩国总统李在明决定不参加24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,紧接着日本也发布公告,称首相石破茂取消原定行程。 但是在此之前,这俩可是连续三年出席北约峰会,如今两人跟商量好似的接连缺席,背后有何隐情? 军费勒紧的绞索:5%背后的经济窒息 特朗普在G7峰会上的言明: “北约国家军费必须达到GDP的5%,否则美国将重新评估角色”, 这句话对韩国而言同花配资,意味着军费预算需从当前占GDP的2.32%飙升至132万亿韩元,规模超过现有水平两倍。 并且这笔钱足够支付韩国全国两年的养老金,或建设10条高速铁路,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社会福利支出急剧攀升的双重夹击,韩国国防安全论坛秘书长严孝植坦言: “短期内大幅提高军费预算几乎不具备可行性”。
而日本的处境更为艰难,这个债务占GDP比重高达260%的国家,正面临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危机,可见、当美国将对日本军费要求从3%提升至3.5%甚至5%时,东京直接取消了原定7月1日的美日“2+2”高层会谈——这是日本对美国罕见的强硬反抗。 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的高额关税已让经济雪上加霜,如今再叠加军费压力,无异于要抽干日本复苏的血脉。
而这场军费博弈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,特朗普的5%标准若落地,韩国将被迫大量采购美制武器,在军事技术自主发展上彻底让步;日本则可能丧失“经济优先”的执政根基。 当同盟关系异化为军费分摊模式时,共同安全承诺已沦为一场零和游戏。 地缘棋盘上的转身:从中东战火到东亚平衡 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不仅改变了中东格局,更意外改写了东亚外交日程,特朗普因中东冲突提前结束G7行程,直接导致原定与李在明的会谈无法继续。
对李在明而言,失去与特朗普当面交涉的关键机会,远赴荷兰充当北约峰会“背景板”已毫无价值。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东亚平衡术,李在明竞选时承诺改善与中国关系,力图与前任“一边倒”政策划清界限;石破茂近期也安排高层访华并转交亲笔信。 此时若高调现身北约峰会——这个往年必发对华强硬联合声明的场合——无异于自毁外交成果。
北约在中东困局中自顾不暇的现实更让日韩清醒,当会议议程被伊朗危机主导时,日韩既无插足意愿也缺乏利益支点。 日本这回也终于反应过来: 与其用国家资源为一场日本无法掌控的冲突埋单,不如专注于国内事务,当美国重心转向中东时,东亚盟友的价值被瞬间“降级”。
战略觉醒:从“唯美是从”到自主说不 李在明缺席北约峰会的决定在青瓦台内部被称为“主权宣言”,6月20日韩国外交部声明强调: “政府将全面权衡国内外局势及财政状况,自主确定国防预算规模”。 这一立场与日本首相石破茂“防卫费由日本自主决定”的强硬声明形成跨海呼应。
两国同步行动的背后是对战略自主权的争夺,韩国若接受5%军费标准,将被迫深度嵌入美国印太战略,甚至沦为“战略棋子”,日本则面临经济复苏进程被军备竞赛拦腰斩断的风险。 这场缺席不是疏远,而是觉醒,日韩领导人缺席北约峰会的决定在东京和首尔被称为“主权时刻”, 当特朗普的5%军费通牒撞上韩国132万亿韩元的财政鸿沟和日本260%的债务大山时,所谓的同盟承诺显露出赤裸裸的交易本质。
不过这种觉醒源于惨痛教训,2022年北约峰会上,韩国总统尹锡悦苦等拜登30分钟遭放鸽子,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G7合照中被西方媒体集体“裁掉”,当付出对俄制裁代价却换不来西方尊重时,亲美外交的光环彻底破碎。 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正在瓦解同盟信任基础,对盟友推责、争利、予取予求的做法,让首尔和东京看清了一个事实: 盲从不会赢得尊重,只会沦为随时可弃的棋子。
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不仅影响力中东格局,也不免使得与东亚盟友的外交变得脆弱,既然华盛顿能随时抛弃会晤承诺,首尔和东京为何不能对北约邀请说“不”? 参考资料 日韩领导人拒绝北约峰会有何考量地缘策略转变 中华网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