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坛经济观察◥申银优配
作者:沈天浩
本文字数:3598字
建议阅读时间:12分钟
鼓声划破往昔宁静,龙舟在罗马EUR的水面上疾驰。2025年9月21日,2025中国文化节、中欧龙舟邀请赛暨第二届罗马“马可·波罗”杯龙舟邀请赛在这座千年古城成功举办。为纪念中意建交55周年与中欧建交50周年,中国龙舟协会与驻意使馆等单位携手当地华人华侨、龙舟组织,联手献上了一份饱含深意的“水上厚礼”。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主任、中国龙舟协会主席刘君柱等嘉宾,与罗马各界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盛会。
展开剩余89%在罗马举办的中欧龙舟邀请赛,汇聚了来自法国、意大利等国的华侨队伍和完全由外国运动员组成的龙舟俱乐部。赛前点睛仪式上,红绸铺展,彩笔蘸墨,一笔落下,龙眼“活了过来”,引得外国孩子们睁大眼睛——中国传统环节,正悄然融入欧洲人的节日体验。
中国龙舟协会代表团意大利之行,先后走访了罗马、佛罗伦萨、米兰。在佛罗伦萨和米兰,中国龙舟协会代表团与当地体育机构和龙舟爱好者座谈,推广中华龙舟文化,共商长期合作前景。此次中国龙舟协会意大利行程,不仅串联起侨胞社群与当地体育组织,更在意大利勾勒出一条日益清晰的“龙舟文化带”。
欧洲“龙舟热”:从竞技到生活方式
今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、中意建交55周年。在这一重要节点,龙舟不仅作为体育项目促进交流,更成为讲述中国故事、展现文化自信的载体。刘君柱主席指出,龙舟所承载的“同舟共济、奋勇争先”精神,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国人民奋进前行,也为海外华人社群提供了凝聚与寄托。“我们是带着深厚感情而来,希望龙舟能成为两国人民加深了解、共叙友谊的桥梁。”他在活动现场表示,并表达了个人愿景:“希望未来有一天,能在中国赛场上,看到意大利龙舟队伍与中国选手同水竞渡。”
中意同为文明古国申银优配,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,为龙舟这样的传统运动提供了交流土壤。龙舟起源于中国,如今已走向世界。国际龙舟联合会成立于1991年,目前拥有90个会员国和地区,欧洲龙舟联合会下属国家超过30个,几乎覆盖整个欧洲。
中国龙舟协会何懿秘书长指出,龙舟运动在各国发展迅速,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特色。例如,欧美队伍在长距离项目上表现突出,而亚洲队伍在短距离赛事中仍具竞争力。去年在意大利拉文纳举办的世界俱乐部龙舟锦标赛,参赛规模达7000余人,反映出龙舟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深厚基础。
归结而言,西方世界的“龙舟热”与其水上运动传统密切相关。热衷划艇、帆船与赛艇的欧美国家,具备开展龙舟运动的天然基础。成熟的俱乐部制度与稳定的会员投入,也为项目发展提供了保障。对许多外国选手而言,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与生活体验——他们开着房车,带着家人,在河边露营,白天比赛,夜晚篝火,龙舟成为一种融合体育与休闲的“派对运动”。
随着龙舟运动国际化程度的提高,赛事体系也日益完善。世界锦标赛、世界俱乐部锦标赛、龙舟世界杯等国际赛事陆续建立,欧洲与亚洲的洲际锦标赛体系也逐步健全。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、温哥华龙舟节等传统赛事品牌延续数十年,已成为世界性的龙舟文化节日。如今的端午,不只是中国人的节日,更是世界共享的文化盛宴。
意大利作为欧洲龙舟运动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,正逐渐成为欧洲龙舟地图上的关键节点。Idroscalo俱乐部主席阿德里亚诺·亚历山德里尼介绍,这片长达三公里的人工湖已有91年历史,水面平稳,非常适合龙舟与皮划艇运动。意大利龙舟运动在此已有二十年发展历程,近七八年来与中国队伍交流日益密切。该中心此前已承办过多项国际水上赛事,目前正计划申办2029年世界龙舟锦标赛。
侨胞的龙舟:记忆与身份的延续
中国龙舟协会此次选择意大利作为交流目的地,具有特殊意义。浙江省龙舟协会专职秘书长金凯表示,米兰不仅是时尚之都,更是欧洲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。将收官站设于此,既是对侨胞社群的回应,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战略考量。活动期间恰逢米兰时装周与多项文化展览,龙舟与时尚、艺术交相辉映。
对许多侨胞而言,龙舟已超越运动本身,成为维系社群与文化认同的纽带。“我们在一起划龙舟,也会在端午、中秋等节日聚会,带着孩子感受中国传统。”米兰“中龙”龙舟俱乐部主席管纬如是说。
湖面上舞动的不仅是舟桨,更是侨胞的身份与记忆。44岁的赵小光介绍,“中龙”俱乐部约有50名队员,多来自温州与福建,在米兰从事批发、餐饮、工厂或贸易等行业。灵活的作息使他们能坚持每周三、六下午进行2–3小时训练。
“核心力量最为重要,龙舟依靠的不是单纯的手臂力量,而是腰与全身的合力。”赵小光说。因此他非常注重体能训练,天气不佳时也会去健身房锻炼。“中龙”的训练系统而规范:多数时候使用22人龙舟,人手不足时改用12人龙舟申银优配,内部对抗赛也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。在最近一次比赛中,队伍在500米项目中获银牌,200米项目中夺金。“谈不上顶尖,但我们一步步努力,总能收获成绩。”赵小光语气平实,却充满自豪。
龙舟也改变了外界对华侨“只顾打拼、不爱运动”的刻板印象。赵小光坦言,随着经济条件改善,越来越多侨胞愿意投入时间健身运动。俱乐部成员横跨几代人,从70后到00后同舟共划,代际之间在龙舟中找到共鸣。
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龙舟帮助侨胞更好地融入意大利社会。赵小光回忆,不少人初来意大利时只计划短暂谋生,但随着事业与家庭落地,孩子在此成长,龙舟成为他们与当地社会交流的桥梁。由于部分赛事限制国籍,“中龙”常与意大利本地俱乐部合作,以对方名义参赛,这种互信与互助,正是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。
谈及选择龙舟的原因,赵小光的回答朴实而真挚:“第一,因为我们是中国人;第二,因为喜欢。”他来自温州瑞安,从小看大人们在端午节划龙舟,河道上舟群云集、鼓声震天,成为他童年的深刻记忆。“来到米兰后还能继续划,就像把记忆延续了。”Idroscalo俱乐部的外墙上,贴着龙舟队在湖上竞速的照片。在这里,龙舟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,融入米兰市民的运动日常。
立得住的土壤:龙舟从校园到全民
龙舟要在世界扎根,离不开坚实的基础。何懿介绍,国内龙舟职业俱乐部最早出现在广东,如今已扩展至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苏等地,多由退役水上项目运动员转型组成。同时,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龙舟课程或组建校队,大学生成为竞技龙舟的重要力量。山东聊城大学在德国世锦赛U24组别斩获11金,武汉大学与华中科大的“同城双星”每年在东湖巅峰对决,北华大学、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也常年规范训练,成为国家队与职业俱乐部的人才基地。
龙舟的群众基础雄厚,尤其在端午节期间表现显著。官方备案赛事一个月超过700场,民间自发赛事更是不计其数,全年参与人次逾4000万。广东南海的“龙超”赛事网络传播量达70亿次,成为现象级的体育文化盛事。
这一热潮并非偶然。自1985年中国龙舟协会成立以来,通过统一规则与标准,龙舟从民间传统赛事逐步发展为规范化的现代体育项目。其低门槛与强集体性,使之成为最具社交性与观赏性的水上运动之一。即便在北京等缺水城市,龙舟俱乐部也日益活跃,传统习俗正转化为都市时尚。
差异化赛事体系保障了专业化与大众化并行:“中华龙舟大赛”设有严格参赛门槛,由央视转播,强调竞技性与传播效果;“中国龙舟公开赛”则每站设大众组,以高水平带动基层普及。
青少年是龙舟未来的希望。目前,中国龙协已将青少年列为“十五五”发展重点,设置从U10到高中阶段的完整组别,并正探讨U6组别趣味化开展模式。尽管水域条件有限,不少北方与中西部学校通过“旱地龙舟”“冰上龙舟”等形式坚持训练。今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吸引63支队伍、逾千人参与,部分组别报名火爆至需限额。
年轻一代的加入,也为龙舟注入“国潮”气质。潮牌推出龙舟与龙狮元素产品,年轻人乐于展示中华文化,同时传递中国龙的积极意象——与西方文化中“邪恶霸权”的龙不同,中国龙象征尊贵、团圆与祈福,这种文化差异在龙舟传播中,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中国文化的辨识度。
“过去很多外国人把‘点睛’视为东方符号,如今他们理解这是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仪式,甚至在自己的比赛中举行点睛。”何懿说。这种从猎奇到了解的转变,正是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真实体现。
走出去的未来:“龙”的使命与文化桥梁
“入门容易,拔尖难,但过程充满乐趣。”何懿对龙舟运动特点的总结,不仅是运动员的体会,也可视为龙舟产业发展的写照。龙舟不局限于竞技,它承载文化传承、集体协作、体育精神与当代产业。从南海的“龙超”到武汉东湖的“双星PK”,从聊城大学的世界冠军到米兰华侨的周末训练,桨声不断跨越地理、文化与代际的边界。
今年的意大利之行,为中国龙舟“走出去”再添范例。罗马龙舟邀请赛汇聚中国国内、欧洲华人与当地外国选手三方参与,比赛当日两岸人潮涌动,配套文化节摊位前大排长龙,场面宛如海外庙会。这种“邀请赛+培训+文化节”的模式,具备进一步复制推广的潜力:白天举办国际赛事,夜晚组织露营派对,同时开展对侨胞队伍的技术培训与当地俱乐部的交流。何懿表示,此类活动将持续推进,并可能拓展至其它大洲——这是中国龙舟对世界龙舟发展的责任与使命。
何懿坦言,此次意大利之行令他深为感动。每一位华侨龙舟俱乐部成员背后,都是个人奋斗史、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故事。他们用汗水与坚持,让龙舟在异国生根。“这是龙舟最动人的地方——每一桨都承载个人记忆,也连接民族文脉。”
无论是在罗马台伯河畔的人山人海,还是在米兰Idroscalo的鼓声阵阵,龙舟让两种文明在节奏中相遇。夜幕降临,米兰“中龙”俱乐部成员举杯同庆,齐声高呼:“中龙!中龙!越战越勇!”于他们而言,这不只是团队口号,更是穿越国界的精神归乡。
对海外侨胞,龙舟是凝聚乡情的纽带;对当地民众,龙舟是了解中国的窗口;对中意两国,龙舟是交往与友谊的新桥梁。正如刘君柱所言:“龙舟不仅是一艘船,它承载的是文明互鉴、文化交流的希望。”
龙舟,正以开放而昂扬的姿态,驶向世界舞台。
爆料、寻求报道申银优配
发布于:北京市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